原創|大數據新聞|編輯:陳久鳳|2021-08-06 11:23:26.490|閱讀 205 次
概述:為了提升制造業的生產質量,不僅要科學進行車間現場管理,更要對質量進行分析。本文旨在盤點質量分析中,常見的誤區,幫助大家更好解決生產質量問題。
# 界面/圖表報表/文檔/IDE等千款熱門軟控件火熱銷售中 >>
搞好生產質量是制造業一種最經濟的手段,搞好質量管理,是制造業最為頭疼的事情。車間現場管理是控制質量的有效手段,為了提升制造業的生產質量,不僅要科學進行車間現場管理,更要對質量進行分析。本文旨在盤點質量分析中,常見的誤區,幫助大家更好解決生產質量問題。
一、質量分析,只關注不好的異常,而未關注好的異常
什么是好的異常?當每天都在投訴我們的客戶突然間說我們產品質量變好了。這些好的異常,我們也應該去關注他,找到原因及方案,把這些優勢固定下來;
不好的異常?就是面對客戶直接投訴,我們常常關注于重大的客戶投訴、批量產生的報廢等這些不好的異常。每當發生這些不好異常的時候,我們四處找責任人,緊急找原因找對策。這一切的目的就是為了杜絕不良,讓不良不再發生。
二、通過客戶的投訴去專注質量的好壞
通過客戶的投訴去判斷公司質量,這是極其不明智的管理。投訴就意味著重大的損失或者客戶的失去。比如個別產品需要一定的使用周期,質量問題才顯現,如果有這樣的情況發生,我們改善的成本是巨大的,因為至少有一大批不良在等著我們;另外事后處理不良所造成的無形損失的成本更是巨大的。
三、質量好壞的標準忽略了用戶
產品或者服務的最終檢驗方就是客戶。滿足標準只是過程,滿足客戶才是目的。有時候滿足了這些標準實際上就等同于滿足了各類的客戶的需求,但是在更多的時候卻不是這樣。產品或者服務都是在不斷發展的,客戶的需求也是不斷變化的,同時標準也在逐漸完善的過程中,因此這三者在理論上是很難一致的。
四、質量管理就是質控部的事情
質量當然不是質量部門的事情,可能誰都同意;但現狀是多數人仍然認為質量就是質量管理部門的事,出現質量問題先追究質量部門主管的責任。質量部門負責監督、策劃這些過程,并參與檢測和檢驗。產品質量出現問題,質量部門當然要負責任,但是更要知道,這是全員、所有部門、全公司的責任和義務。
五、質量管理就等同于檢驗
質量的工作就是檢驗的工作,這種片面的觀念還存在許多人的腦里。檢驗確實是質量管理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。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,檢驗只能是杜絕不能發生后的流動,而無法杜絕不良的產生。檢驗在很大程度是類似于“事后諸葛亮”。要管理好質量,就是要在制造、設計、體系管理方面同時進行,多進行預防性的工作,讓不良不會發生。
六、好的質量管理就意味著成本的提升
質量和成本似乎總是對立面存在的,在一些情況下好的質量確實意味著成本的提升,這些情況包含使用更好的原材料、使用更好的生產設備、雇傭更專業的管理人員及更加嚴格的進行生產控制和檢測。但是質量和成本之間的關系并不僅僅包含這些。但,合理的增加預防成本和鑒定成本。這些都可以使用我們的產品達到好的質量,而且這些增加的成本相對于我們的不良質量損失一定是更值得的。
七、質量分析管理是不良發生后的事
很多公司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,平時基本上忽略了質量部門的存在,只有在發生質量問題才開始要求質量部門實施質量管理。這就是典型的認為質量管理是不良發生后的事。為了達到在事前就關注質量,需要從策劃開始進行質量管理的工作。這些策劃包含工廠設點、工廠內布置;也包含了產品的設計和開發;還包含了生產線的布置、成品和半成品的放置等等各個方面。我們也要重視預防成本和鑒定成本的投入。
八、只關注統計管理,不關注質量分析
制造業接入智能制造設備,使得質量得到很好的控制,這些數據能讓管理者知道產品生產情況,知道好和不好,但是不知道為什好,為什么不好。
在大數據時代,我們除了要探索數據之間的“因果”關系,還要明白“相互關系”。提高這個產線的生產質量,不僅只是生產過程中的事情。我們要打通從供應商、客戶、產品下單、產品生產、銷售、物流等一些列數據,形成管理駕駛艙,才能從全局實現數據賦能。
慧都大數據團隊,通過機器學習,智能關聯影響質量的全量數據指標(人、機、法、料、環、檢等),幫助企業實現質量根因追溯。找到影響質量的關鍵因素,預測質量趨勢,洞察改善質量新見解。
慧都大數據,一直致力于將復雜的數據轉為清晰的見解,通過端到端的方案,將更好的滿足企業定制化生產的需求,提高企業運營效率。
本站文章除注明轉載外,均為本站原創或翻譯。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,但請務必注明出處、不得修改原文相關鏈接,如果存在內容上的異議請郵件反饋至chenjj@fc6vip.cn